(五)营卫的生成和功能
人受气于谷,谷入于胃,以传于肺,五藏六府,皆以受气,其清者为营、浊者为卫(1),营在脉中,卫在脉外(2),营周不休,五十而复大会,阴阳相贯,如环无端(3)。
《灵枢•营卫生会》
〔讲解〕
本文论述营与卫在生成、性能及分布方面的不词特点。
(1)“气”,指水谷精微。“清”和“浊”,在这里指性能而言。清有柔和,浊含刚悍之意。唐容川说:“清浊以刚柔言,阴气柔和为清,阳气刚悍为浊。”人体的精气是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。水谷入于胃中,经过消化吸收,成为精微传注到肺。心肺同居上焦,肺主气,主宣发,朝百脉,心主血脉,在心肺的协同作用下,五脏六腑都得到水谷精气的供养。水谷化生的精微中,清柔的为营,刚悍的为卫。
(2)营卫同为水谷精气,但营气清柔,属阴,化生为血液,而运行于血脉之中,内而五脏六腑,外而肢体百骸,循环不息,营养全身。卫气刚悍,其性流利,运动迅速,行于脉外,到达皮肤分肉之间,发挥固护肌表的作用。
(3)“营”,有运行、运转之意。“大会”,指营气与卫气的会合。营行脉中,卫行脉外,一昼夜各循行五十周次,然后会合于手太阴肺经,如此阴阳表里依次相贯、终而复始,永无休止。正如《难经•一难》说:“营卫行阳二十五度,行阴亦二十五度,为一周也,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。”据《灵枢•营气》记载,营气行于经脉之中,周而复始,其循行,按十二经脉的循行贯注次序进行,始于手太阴,终于手太阴为一周,一日一夜以此次序运行五十周。本篇下文指出,卫气一日一夜,循行五十周次,白天行于阳分二十五周,夜间行于阴分二十五周。据《灵枢•卫气行》记载,平旦阴尽,卫气先从目内眦睛明穴出阳,上行至头部,然后循手足三阳经向下运行,最终由足阳明达足心,入足少阴经,循少阴之别蹻脉,上行复交会于目内眦足太阳睛明穴,卫气白天循此路线运行二十五周。卫气夜行于阴,由足少阴肾经传注于肾脏,由肾脏注入心脏,由心脏注入肺脏,由肺脏注入肝脏,由肝脏注入脾脏,由脾脏再传至肾脏为一周,卫气夜间以此次序运行二十五周。
营者,水谷之精气也,和调于五藏,洒陈于六府,乃能入于脉也。故循脉上下,贯五藏,络六府也(1)。卫者,水谷之悍气也,其气慓疾滑利,不能入于脉也,故循皮肤之中,分肉之间,熏于肓膜,散于胸腹(2)。
《素问•痹论》
〔讲解〕
本文分别论述营卫的主要功能及其分布区域。
(1)“和调”,有调顺、协调之意。“洒”,散也。“陈”,布也。“洒陈”,有布散之意。营气,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,由水谷精气中的精纯部分所化生,能协调地运行于五脏,布散于六腑。营气清柔,所以能灌注于血脉之中,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,循着经脉,贯通五脏,联络六腑,运行全身,发挥其营养作用。
(2)“悍”,勇也,急也。张景岳注:“卫气者,阳气也,阳气之至,浮盛而疾,故曰悍气。“慓”,急也。“慓疾”,有急疾之意。“滑利”,即流利不受约束。“熏”,有温煦之意。“肓(huang荒)膜”,即体腔内脏腑间的筛膜。张景岳注:“凡腔腹肉理之间,上下空隙之处,皆谓之肓。”“膜,犹幕也。凡肉理脏腑之间,其成片联络薄筋,皆谓之膜。”卫气是水谷精气所化生的刚悍之气,具有作用迅猛,流动疾速的特点,所以不受脉道的约束,循行于皮肤肌肉之间,熏蒸于肓膜之中,布散于胸腹之内。发挥护卫肌表,主司腠理开合,温养脏腑组织的作用。
营气者,泌其津液,注之于脉,化以为血(1),以荣四末,内注五藏六府,以应刻数焉⑴。卫气者,出其悍气之慓疾、而先行于四末、分肉、皮肤之间,而不休者也(3),昼日行于阳,夜行于阴,常从足少阴之分间,行于五藏六府⑷。
《灵枢•邪客》
〔讲解〕
本文论述营卫的作用及循行,并从血液化生的角度,讨论了营血的关系。
(1)“泌”,有分泌之意,引申为和调。营气柔和,循行于经脉之中,与津液相和合,化生为血液。营气与血,同行脉中,营气为血的组成部分,血液由营气和合津液变化而成,营气与血,可分而不可离,故常“营血”并称。
(2)“四末”,即四肢。“刻数”,古代以铜壶滴漏法计算时间,一昼夜分为一百刻,营气循行于周身,一昼夜为五十周次,每周次历时二刻,恰与百刻之数相应。汪机《读素问续钞》说:“营行脉内,故无所不至。”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,所以能循经脉。布散表里内外,无所不到,外则营养四肢,内而灌注五脏六腑,在全身循环流行五十周次,与昼夜百刻之数按时相应。
(3)卫气,是水谷所化的悍气,流动迅猛滑利,行于脉外,故白天主要无休止地循行于四肢、肌肉、皮肤之间,发挥温煦皮毛,固密肌表,司腠理开合等作用。
(4)卫气白天从足太阳膀胱经开始,主要行于阳分,夜间主要行于阴分。从足少阴肾经为起点,依次行于五脏六腑,卫气主卫外而属阳,是相对营主内守属阴而言的。卫气的主要功能虽是温煦四肢、肌肉、皮肤、充实腠理,使肌表卫外固密,但也能入于里,发挥温养脏腑的作用。
营气之道。内谷为宝(1)。谷入于胃,乃传之肺,流溢于中,布散于外(2)。精专者,行于经隧,常营无已,终而复始,是谓天地之纪(3)。
《灵枢•营气》
〔讲解〕
本文论述营气由水谷精气化生而成,指出营气是水谷精气中的精纯部分。
(1)“内”,同纳,有受纳之意。营气由水谷精气所化生,人能纳谷,则营气充盛,不能纳谷,则营气衰微,故云“内谷为宝”。
(2)水谷入胃以后,所化生的精微之气,首先上注于肺,在心肺的协调作用下,流溢于中,以营养五脏六腑,散布于外,以灌溉四肢百骸。
(3)“精专”,有精纯之意。“隧”,即隧道。经脉为气血运行的道路,故称经脉为经隧。“纪”,犹会。“天地之纪”,指日月交会之处,此泛指天地日月的运行规律。营气为水谷精气中精纯的部分,其性柔和,所以运行于经脉之中,经常不息地运转不已,终而复始地在十二经循环,就如自然界不停地运转一样。
愿闻营卫之所行,皆何道从来(1)?岐伯答曰:营出于中焦(2),卫出于下焦
《灵枢•营卫生会》
〔讲解〕
本文从营卫的生成、运行和功能的角度论述营卫与三焦的关系。
(1)营卫之气的形成、运行及其功能的正常发挥,与三焦有密切的联系。所以黄帝想通过对营卫之气的运行,从什么部位发出的提问,了解营卫之气与三焦的关系。
(2)就营气的生成而言,营气是水谷精气所化生的营养物质,源于脾胃。中焦有脾胃居其内,其功能是脾胃功能的概括,营气既由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的精纯部分所生成,所以说营气出于中焦。其次就营气的运行而言,营气源于脾胃,出中焦后,注手太阴肺经,然后循十二经,昼夜不息,运行于全身上下内外各部,所以从营气的运行看,也可认为营气出于中焦。
(3)就卫气的运行而言,卫气慓疾滑利,白天循手足三阳经,分布于四肢、皮肤、肌肉之间。日西,由足少阴肾经传注肾脏,分布于五脏六腑。平旦,又由足少阴肾经,经目内眦睛明穴出阳,故日西阳尽,平旦阴尽,卫气均自足少阴肾经发出,所以说,卫气出于下焦。张景岳注:“卫气者,出其悍气之慓疾,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,不入于脉,故于平旦阴尽,阳气出于目,循头项下行,始于足太阳膀胱经而行于阳分,日西阳尽,则始于足少阴肾经而行于阴分,其气自膀胱与肾由下而出,故卫气出于下焦。”其次就卫气的功能而言,卫气属阳,故又称卫阳。而一身之阳气根于下焦肾,所以卫气也根源于下焦肾中的阳气,卫气只有不断受肾阳的温养,才能发挥其温煦固表的作用,所以说卫气出于下焦。
“下”,《太素》卷十二《营卫气》作“上”,杨上善注:“卫出上焦者,出胃上口也。”张志聪也认为“下,当作上”,并说:“卫者,阳明水谷之悍气,从上焦而出,卫于表阳,故曰卫出上焦。”杨上善、张志聪等人,从卫气的特性及卫气向外敷布部位等角度,认为卫气出于上焦。而张景岳等人,则从卫气的运行及卫气的本源等方面,以为卫气出于下焦。可见两种说法都有根据,只是认识的角度不同而已,应予并存。同时还应看到,卫气除根于下焦命门阳气,又赖上焦的宣发以外,卫气也由水谷精气所化生,还必须依靠水谷精气的不断充养,才能发挥作用。因此可以认为卫气根源于下焦,资生于中焦,宣发于上焦,卫气与三焦均有密切的联系•
〔临证意义〕
营卫生化于饮食水谷,通过脾胃的消化,将所化生的精微部分,从胃上注于肺,其清纯部分化为营气,浊厚部分化为卫气,分别从脉内脉外两条途径运行于全身,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。营卫要发挥其正常功能,需要保持运行畅通和彼此相互协调。如果营卫之气的运行不利,在外可以引起肢体疼痛、肌肤麻木、甚至四肢痿软无力等症;在内则可导致三焦气化不利,脘腹胀满、肠鸣、小便不利、呼吸喘促等症。故《圣济总录》说:“痛痹、治宜通行营卫,温润经络、血气得温,则宣流自无壅阏(e恶,瘀阻)。”这是说痹症的形成不仅因感受风寒湿邪,而且与营卫运行受阻有密切关系。《金匮•水气病脉证并治篇》又说:“营卫不利,则腹满胁(肠)鸣相逐;气转膀胱,营卫俱劳。”指出营卫运行不利,可以影响脾胃气机升降以及膀胱气化功能。《金匮•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》也说:“营气不通,卫不独行,营卫俱微,三焦无所御(统治),四属断绝(四肢得不到气血营养),身体羸瘦。”由于营卫之气运行全身,营养和温煦各脏腑组织,如果一旦运行障碍,上、中、下三焦的功能都会受到影响,并可累及全身,故赵晴初说:“是营卫者,生身之大关键,不特营卫自病当注意,即脏腑有病,亦当顾及营卫也。”(《存存斋医话稿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