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十七)时令气候的五行生克与疾病的转归
夫邪气之客于身也,以胜相加(1),至其所生而愈,至其所不胜而甚,至于所生而持,自得其位而起(2)。必先定五藏之脉,乃可言间甚之时,死生之期也(3)。
《素问•藏气法时论》
〔讲解〕
本文根据五行生克规律论述时令气候对疾病的影响。
(1)“邪气”,泛指风火燥湿寒等外在致病因素。“客”,由外入侵的意思。“以胜相加”,含有恃强凌弱的意思。“胜”,指偏盛之气。全句是说因邪气太盛,乘虚引起发病。如吴崑注:“以胜相加者,六淫得时之胜,则加人为病也。”又有谓指五脏病以胜相加的,如马莳注:“以胜相加,如肝病由肺而传,心病由肾而传,脾病由肝而传,肾病由脾而传之谓也。”前者侧重外感,后者侧重内伤,而张介宾则两者兼赅。注云:“凡内伤外感之加于人者,皆曰邪气,外感六气,盛衰有时,内伤五情,间甚随脏,必因胜以侮不胜,故曰以胜相加也。”虽义皆可通,但联系本文“邪气之客于身”,当以吴注更为切要。
(2)“至其所生而愈”,即到了所生的时令而病乃愈,如肝病愈于夏,心病愈于长夏,脾病愈于秋等。张介宾注:“我所生也,以时而言,下同。”为什么“至其所生而愈”?因为子气旺则母气得助,正气长则邪气消退,虽然母能令子实,子能令母虚,如果子气旺,不仅无损于母气,反而使母气更加受益。“至其所不胜而甚“,“甚”,指病情加重。意思是说,到了自己所不胜,即克己的时日则病情加重。如肝病甚于秋,心病甚于冬,脾病甚于春等。由于本脏之气受到克制,正气虚而邪气长,故病情加重。“至于所生而持”,“所生”,指生己者。“持”,即相持状态。谓到了生己的时日,则病势呈现相持状态,如肝病持于冬,心病持于春,脾病持于夏等。为什么出现邪正相持的状态,因为母气旺则子气得助,所以能防止邪气向前发展,使病势趋向稳定。如张志聪注:“得所生之母气而能支持也。”“自得其位而起”,“自得其位”,指到了自己当旺之时。“起”,指疾病向愈。谓到了自己本脏当旺的时候则疾病向愈,如肝病起于春,心病起于夏,脾病起于长夏等。由于本脏之气旺盛,则正气长而邪气消退,所以疾病向愈。
(3)“五脏之脉”,即四时五脏的正常脉象。如肝脉微弦,心脉微钩(洪),脾脉微代(缓),肺脉微毛(浮),肾脉微石(沉)。“间甚”,间,指将愈。甚,指加重。本文意为在临床上必须首先确定五脏的脉象,然后才能知道疾病的向愈或加重的时间,推测病人生死的日期,为什么要首先确定五脏的脉象呢?因为时令气候对疾病的影响,仅是一种外在条件,而疾病的发展变化还要取决于人体内在脏气的盛衰。因此,必须通过诊察脉象,以了解脏气的反应,才能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。例如春脉微见弦象,夏脉微见洪象,这是符合时令的平脉;若缺乏柔和之象,表现为弦多胃(胃气)少,或洪多胃少等,便是病脉;若毫无柔和之象,表现为但弦无胃,但钩无胃等,便是死脉。还有“春夏而脉瘦弱,秋冬而脉洪大”等,这些都是违反时令的病脉。可见《内经》运用五行生克理论分析时令气候与疾病的关系,非常重视临床客观依据。只有把理论和实际两者紧密结合起来,才能避免主观臆测,脱离实际的倾向。张介宾说:“欲知时气逆顺,必须先察脏气。欲察脏气,必须先定五脏之脉,如肝主弦,心主钩,肺主毛,肾主石,脾主代。脉来独至,全无胃气,则其间甚死生之期皆可得而知之。”说明对于五行生克的理论,不能机械看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