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三)经络学说
经络学说,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、病理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,是《内经》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经络系统,由经脉、络脉、俞穴三个部分组成。经脉和络脉都是运行气血的通道,前者是主干,后者是分支,遍布全身上下内外,联络脏腑、皮肉骨节。俞穴,是经气游行出入的地方。
经脉分正经、奇经两类。正经为三经三阳经脉,手足各一,合称十二经脉,即手太阴肺,手阳明大肠,足阳明胃,足太阴脾、手少阴心、手太阳小肠,足太阳膀胱,足少阴肾,手厥阴心包,手少阳三焦,足少阳胆,足厥阴肝。十二经脉流注的次序,是始于手太阴肺经,按前面手足经相交的顺序,依次传入足厥阴肝经,然后回归手太阴肺经,终而复始,运行全身,成为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。十二经脉的走向有一定的规律,《灵枢·逆顺肥瘦篇》说:“手之三阴,从脏走手;手之三阳,从手走头;足之三阳,从头走足;足之三阴,从足走腹。”于是形成了手足相接,阴阳相贯的循环系统。手足三阴、三阳,通过经脉和别络的联系,又分别相互络属,与脏腑构成了手足阴阳、脏腑相互配合的表里关系。
奇经八脉的分布络属有别于十二经脉。督脉统督诸阳,行于背部正中;任脉任养诸阴,行于腹部正中;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,行于腹部两侧;带脉约束诸经,横绕腰腹犹如束带;阳蹻、阴蹻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、起于足踝而上行头部;阳维、阴维分别维系全身阴阳表里、起于足而上至头颈。总之,奇经八脉对人体阴阳气血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。
络脉中的十五别络,是十二经脉与任脉、督脉分出的别络,以及脾之大络组成。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起着沟通转输的作用。
俞穴位于体表,是经气输注出入的处所。它通过经络与脏腑建立密切联系,因此可接受各种刺激。如针灸、按摩等,产生感应传导作用,调节人体机能活动达到治疗目的。
由于人体经络与各个脏腑、组织、器官之间所建立的密切联系,经络不仅是构成人体生命、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结构,同时也是探求病因、病理变化的重要客观依据,正如《灵枢·经脉》篇所说:“经脉者,所以能决死生,处百病,调虚实,不可不通。”说明经络学说在生理、病理、诊断、治疗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