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十)正邪消长的昼夜节律
夫百病者,多以旦慧、昼安、夕加、夜甚,何也?歧伯曰:四时之气使然(1)。黄帝曰:愿闻四时之气。歧伯曰: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,是气之常也,人亦应之(2)。以一日分为四时,朝则为春,日中为夏,日入为秋,夜半为冬(3)。朝则人气始生,病气衰,故旦慧。日中人气长,长则胜邪,故安。夕则人气始衰,邪气始生,故加。夜半人气入藏,邪气独居于身,故甚也(4)。
《灵枢•顺气一日分四时》
〔 讲解 〕
本文论述阳气与邪气互为消长的昼夜节律。
(1)“旦”,早晨。“慧”,清爽。“旦慧”,即早晨神气清爽。本文就患者大多在早晨感觉神气清爽,病情减轻,白天比较安静,傍晚病情加重,夜间病势更甚的现象发问。歧伯回答:这是由于四时阳气的变化所引起的。一年四时和一日昼夜中的阴阳变化,对人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,本文所谓“旦慧昼安,夕加夜甚”,正是疾病在邪正斗争过程中,人体正气随一日四时的阴阳变化而变化的结果。
(2)“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”,这里不是指四时的物候现象,而是一年中四时阳气变化的一般规律,即春天阳气升发,夏天阳气盛长,秋天阳气收敛,冬天阳气闭藏,所以说“是气之常也”。这些变化,与自然界太阳的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,因此人体阳气的活动也具有相应的节律性。
(3)此以一天比喻为春夏秋冬四时,早上太阳从东而升,犹如春天阳气生发;日行中天,犹如夏季阳气隆盛;午后太阳从西而降,犹如秋天阳气衰减;夜半日入地中,犹如冬天阳气闭藏。尽管昼夜阴阳变化的幅度不如四时,但同样具有类似的运动规律。张介宾说:“人身之阴阳,亦与一日四时之气同。故子后则气升,午后则气降,子后则阳盛,午后则阳衰。”
(4)“人气始生”,指人体卫气向外生发。人体的阳气,包括卫气在内,具有抗御病邪的能力,所以代表正气的方面。疾病的过程,即是正邪相互斗争的过程,正气长则邪气消,正气消则邪气长,所以病情的轻重变化,常常是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的反映。由于人体阳气由里向外生发的时候,病即衰退,常表现神志清爽;中午阳气旺盛,正气胜于邪气,病情渐趋安定;傍晚阳气开始衰退,邪气渐长,于是病情加重;夜半阳气进入内脏,邪气独居于身,所以病情更加严重。一日之内,一般疾痛表现出“旦慧”,“昼安”、“夕加”、“夜甚”等不同情况,这与人体阳气的昼夜消长变化密切相关;也与自然界太阳的运动有着紧密的联系。所以一天之中,虽然变化幅度不如四时,但阳气升降浮沉的规律则是完全一致的,因此可以把一日当作四时看待。
〔 临证意义 〕
病在一日四时中,病情表现出“旦慧、昼夜、夕加、夜甚”等不同变化,是正气(阳气)与邪气互为消长、进退的反映。《伤寒论》指出:“少阳病,欲解时,从寅至辰上”,“太阳病,欲解时,从巳至未上”,“阳明病,欲解时,从申至戌上”,“太阴病,欲解时,从亥至丑上”,“少阴病,欲解时,从子至寅上”,“厥阴病,欲解时,从寅至辰上”。六经病的欲解时,取决于人体阳气获得天时之助后的变化。三阳病的欲解时,分别以卯(少阳)、午(太阳)、酉(阳明)为中心;三阴病的欲解时,分别以子(太阴)、丑(少阴)、寅(厥阴)为中心,正以夜半子时一阳初生,阳气自此逐渐増长,各经之气应时而旺,抗病能力增强,因此邪气逐渐减退,病情得以缓解。其中阳阴病为什么有在本经气旺之时缓解,有在本经气旺之时加重,如所说的“日晡所(申时,黄昏时候)发潮热”呢?原因是前者病势处于衰退,后者病势处于发展。如尤在经说:“阳明病,潮热发于日晡,阳明病解,亦于日哺,则申酉戌为阳明之时,其病者邪气于是发,其解者正气于是复也。”(《伤寒贯珠集》)“邪气于是发,”指阳明腑热正盛,邪气得阳气之助而病势更强,“正气于是复”,是阳明邪气已衰,正气得阳气之助而病情缓解。总的来说,都是取决于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。《伤寒论》六经病欲解时的具体划分虽与本文有所不同,但其基本精神则是一致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