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十一)阴阳病理综述
是故刚与刚,阳气破散,阴气乃消亡(1)。淖则刚柔不和,经气乃绝(2)。
《素问•阴阳别论》
〔讲解〕
本文论述了阴阳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。
(1)“刚”,即刚强,这里指阳气。阴阳应相互协调,即所谓“刚柔相济”,才符合正常生理要求。今以阳济阳,两阳相加,则阳气亢极。所以说,如果阳气独胜,不与阴气相互协调,亢极的阳气就会消灼阴津,阴气耗竭。阳无所附,就会出现“阴阳离绝”的现象。如高士宗注:“刚与刚,则为独阳,必阳气破散于外,则阴气乃消亡于内矣。”
(2)“淖”,泥也。又濡甚曰淖,有水湿过盛的意思。参前“刚与刚”,这里当指柔与柔,即阴不与阳和,阴气极盛。“经气”,这里指人体的真气。如果阴气独胜,不与阳合,阴柔之气得不到阳气的温煦,则人体真气竭绝。如高士宗注:“经气藉阳和以运行,今惟阴无阳,则经气乃绝,此柔与柔,则为浊阴,而阴阳不和也。”
〔临证意义〕
本文主要说明人体阴阳失去协调平衡,就会导致许多疾病的产生,无论是阳气或阴气某一方面的过分亢盛,都会使对方受到严重耗损,并进而导致“阴阳离决”,危及生命。文中说:“是故刚与刚,阳气破散,阴气乃消亡。”指明了阳病误用阳药所造成的严重恶果。病热的人,本身阳气已过分亢盛,再用热药去治病,便是热上加热,刚上再刚,其结果必然导致亡阴,由于阴阳是互根的,阴亡则阳无所依附,所以亡阴之后,必然相继出现亡阳,故吴鞠通有“守阴所以留阳”之说,相反,如果以苦寒阴柔的药物去治寒湿偏盛的患者,同样具有相似的道理,故经文指出:“淖则刚柔不和,经气乃绝。”
邪入于阳则狂(1),邪入于阴则痹(2),搏阳则为巅疾(3),搏阴则为喑(4),阳入之阴则静,阴出之阳则怒(5),是谓五乱(6)。
《素问•宣明五气论》
〔讲解〕
本文论述邪气乱于五脏阴阳所致的病证。
(1)“狂”,是表现以喧扰不宁为特征的精神病变,多因邪入阳分,阳热极盛所引起。如张景岳注:“邪入阳分,则为阳邪,邪热炽盛,故病为狂。”
(2)“痹”,这里泛指邪气闭阻血脉引起的多种疾病,包括风寒湿邪所致的痹证在内。邪气入于阴分,营血受到阻滞,因此形成痹证。
(3)“搏”,侵入,搏击的意思。“巅”,指巅顶。“巅疾”,即头部疾患。邪气与阳气搏击于上,则生头部疾患。
(4)“喑”,即发音不扬或失音。张介宾注:“邪搏于阴,则阴气受伤,故声为喑哑。阴者,五脏之阴也,盖心主血,而手少阴心脉上走喉咙,系舌本;手太阴肺脉循喉咙;足太阴脾脉上行结于咽,连舌本,散舌下;足厥阴肝脉循喉咙以后,上入颃颡,而筋脉络于舌本;足少阴肾脉循喉咙,系舌本,故皆主病喑也。”
(5)“静”,安静。“怒”,与“静”相对,指躁动不安。张志聪注:“阳分之邪而入之阴,则病者静,盖阴盛则静也。阴分之邪而出之阳,则病者多怒,盖阳盛则怒也。”
(6)指邪气扰乱五脏之气。
〔 临证意义 〕
邪气或入于阳,或入于阴,都会扰乱阴阳的正常生理功能,出现阴偏胜或阳偏胜的现象。阴阳失去平衡,不能相互制约,影响到局部,则发生局部的病变;影响到整体,则发生整体的病变。上文举狂、痹、巅疾、喑等病证为例,即是说明这一问题。例如:邪搏于阳所致的狂证,多因肝火上激,阳明痰热内聚所引起,龚商年说:“狂由大惊大怒,病在肝胆胃经,三阳并而上升,故火炽则痰涌,心窍为之闭塞。”并说:“至于主治,察形证,参脉候,以辨虚实。狂之实者,以承气、白虎直折阳明之火,生铁落饮,重制痰火之邪;虚者当壮水以制火,二阴煎之类主之。”(《临证指南医案》),可谓要言不烦,基本上概括了狂证的病因病理及诊治大法。
又如所谓:“邪入于阴则痹”,即以风寒湿邪所致的痹证来讲,可谓一语中的,指出了痹证的病理特点。因为风寒湿邪入侵人体之所以能形成痹证,而与一般感受风寒湿邪(如外感挟湿等)有所不同,其主要原因,即是在于邪气直接侵犯营血,因此引起经络阻滞,营卫气血运行不畅,肢体关节疼痛而形成痹证。无论其中风寒湿某一气偏胜,都具有“邪入于阴”的病理特点。痹证之所以缠绵难愈,其原因也在这里。因此,临床治疗痹证,必须佐以活血通络,才能增强疗效。
阴不胜其阳,则脉流薄疾,并乃狂(1),阳不胜其阴,则五藏气争,九窍不通(2)。
《素问•生气通天论》
〔 讲解 〕
本文论述阴阳不能相互制约的病理变化。
(1)“薄疾”,即急迫快速。“并”,合并,即如“重阳”之类,此指阳气盛极。如果阴虚不能制约阳气,阳气偏胜,就会导致血脉流行急迫,如果阳气极胜,上扰心神,则可导致精神狂乱。吴崑注:“阴阳贵得其平,不宜相胜,若阴不胜其阳,则阳用事,将见脉流薄疾而急数,若重阳相并,则为狂,如登高而歌,弃衣而走是也。”
(2)“五脏气争”,指五脏之气不相协调。“九窍”,指上下诸窍。如果阳虚不能制约阴气,则五脏气机紊乱,升降失序,九窍为之壅遏不通。如张琦注:“清阳出上窍,浊阴出下窍,阳微阴盛,清阳不升,浊阴填塞,五脏之气纷争奔乱,故上窍不通而下窍亦塞。”本段分析了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,而阴阳失调的病理表现很多,这里主要是示其机要。阴阳双方偏盛偏衰,互相不能制约,就成为病态,这在认识病理上是很重要的。
〔临证意义〕
阴阳必须相互制约才能维持协调平衡,否则就会出现偏盛偏衰,引起一系列的病变。上文即是举例说明这个问题。
例一:“张少年怀抱不遂,渐次神明恍惚,言语失伦,面赤眼斜,弃衣裂帐,曾服草药吐泻,痰火略定。今交午火升,独言独笑,半昧半明,左脉弦长,自属肝胆火逆,直犯膻中,神明遂为痰涎所蔽。经谓肝者谋虑所出,胆者决断所出,凡肝胆谋虑不决,屈何所伸,怒何所泄,木火炽煽,君主无权,从此厥逆不寐,重阳必狂,前已服牛黄清心丸,今拟平肝胆之火,涤心包之痰,暂服煎剂,期于清降火逆,扫荡粘涎,后服丸方,缓收其效。龙胆草、山栀、郁金、贝母、连翘、茯神、天竺黄、知母、石菖蒲、橘红,金器同煎。五、六服,狂态大敛,谈及前辙,深知愧赧,一切如常。诊脉左右已匀,沉按有力,再疏丸方,胆南星、川贝各二钱、山栀五钱、郁金、龙齿煅各三钱、牛黄八分,羚羊角二钱、茯神五钱、生地一两,用淡竹沥为丸,硃砂为衣,开水下,一料遂不复发。”
例二:“苏某妻,三十余岁,月经期中不慎冲水,夜间忽发寒战,继即沉沉而睡,人事不省。脉微细欲绝,手足厥逆,当及针人中及十宣出血,血色紫黯难以挤出,针时能呼痛,并一度苏醒,但不久仍呼呼入睡。此因阴寒太盛,阳气大衰,气血凝滞之故,急当温经散寒,挽扶阳气,拟大剂四逆汤一方、炮附子、北干姜、炙甘草水煎,嘱分四次温服,每半小时灌服一次。……服全剂未完,果然四肢转温,脉回,清醒如初。”(录自《伤寒论汇要分析•俞长荣医案》)
电子版注:
1、原文有“九窃”等一系列“窃”字,应为“窍”,电子版已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