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二十)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
阴胜则阳病,阳胜则阴病(1)。阳胜则热,阴胜则寒(2)。重寒则热,重热则寒(3)。
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
〔讲解〕
本文论述阴阳失调所引起的主要病理变化。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,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,如果由于内在或外部致病因素破坏了这一平衡,就会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而引起各种病变。
(1)“胜”,偏盛的意思。“阴胜则阳病,阳胜则阴病”是阴阳偏胜偏衰的基本病理。阴和阳如果一方偏胜,常可导致另一方削弱,与下文“阳胜则热,阴胜则寒,”其病理有所不同。阳胜则阴病,是指热胜伤阴之证。阳胜为热属实,阴液耗伤属虚,实者当泻,虚者当补,故治宜清热养阴。阴胜则阳病,是指寒胜伤阳之证。阴胜为寒属实,阳气衰微属虚,寒实宜祛,阳虚宜益,故治当祛寒扶阳。以上均属虚实相兼的证型,与单纯的寒证,热证有所不同,所以治法也不一样。总的说来,都是以调整和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为主要目的。
(2)“阳胜则热,阴胜则寒”,是指阴阳偏胜的基本病理现象。就阴阳的偏胜来讲,阳偏胜的疾病多表现为热象,所谓“阳胜则热”。其本质为全身、或局部机能及代谢活动亢进,常有面色红赤、发热、潮热、烦躁、口渴、咽喉干痛、目赤唇焦或神昏谵语、大便秘结、小便短赤,舌质红、苔黄燥,脉数有力等热证出现。宜采取“热者寒之”的治法,清热泻火,以抑制亢盛之阳。
阴偏胜的疾病多表现为寒象,所谓“阴胜则寒”。其本质为全身、或局部机能及代谢活动衰退,常有面色苍白、身寒、肢冷、神倦喜卧、大便溏薄、小便清长,口不渴、或渴不能饮,或喜热饮,舌质淡、苔白滑,脉迟无力等寒证出现。宜采用“寒者热之”的治法,祛寒温阳,以抑制偏盛之阴。总的说来,纠正阴阳的偏胜,即是恢复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必要措施,正如《伤寒寻源》说:“所谓病者,悉由乎阴阳之偏也。仲景治病诸法,第就其阴阳之偏胜者,剂(调节)其偏而病自己”。
(3)“重",重复,即两者相加。此有极盛的意思。“重寒则热,重热则寒”,是指阴阳偏盛偏衰,在一定条件下,向各自相反方向转化的两类不同证候。《内经》所谓“寒极生热,热极生寒”,“重阴必阳,重阳必阴”(《素问·阴阳虚象大论》),也都是从物极必反来论述的。在疾病过程中,寒证转为热证,或热证转为寒证,这是疾病性质的根本改变,与真热假寒证,或真寒假热证不同。
真寒假热,是体内阴寒过盛,阳气格拒于外,而形成的内真寒而外假热之证,如《伤寒论》所说的“少阴病,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……身反不恶寒,其人面色赤,……或咽痛,……通脉四逆汤主之”之类的证候即是。真热假寒,是体内阳热过盛,阳气郁遏而不能外达,而形成的内真热而外假寒之证,两者虽然表现的现象不同,但疾病的本质均未发生改变。所以与上述情况应有所区别。
〔临证意义〕
人体阴阳失调,阳偏胜则表现为热,阴偏盛则表现为寒。阴阳之所以发生偏胜,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。一是自身功能失调,二是感受外来病邪。前者多因虚损而致偏胜,或由阴虚导致阳亢,或由阳虚导致阴盛,尽管在证候上与外感寒邪或热邪者一样,表现出寒象、热象,但治疗上有较大区别。如《名医汇粹》载:“夫精为阴,人之水也;气为阳,人之火也。水火得其正,则为精为气;水火失其和,则为热为寒。”此因偏损所以致有偏胜,故水中不可无火,无火则阴胜而寒生;火中不可无水,无水则阳胜而热病起。但详辨阴阳,则虚损之治无余义矣。如水亏者,阴虚也,只宜大补真阴,切不可再伐阳气;火虚者,阳虚也,只宜大补元阳,切不可再伤阴气。此因阳气不足而复伐阴,阴亦损矣;阴已不足而再伤其阳,阳又亡矣。夫治虚治实,本是不同。实者,阴阳因有余,但去其余,则得其平;虚者,阴阳有不足,再去所有,则两者俱败,其能生乎?”作者明确指出内伤疾患由于精气亏虚,致使阴阳失调,表现为寒为热,但在治疗上决不可按一般寒热论治。“凡阴虚多热者,最嫌辛燥,恐助阳邪也,尤忌苦寒,恐伤生气也,惟其纯甘壮水之剂,补阴以配阳,则刚为柔制,虚火自降而阳归乎阴矣;阳虚少寒者,最嫌凉润,恐助阴邪也,尤忌辛散,恐伤阴气也,只宜甘温益火之品,补阳以配阴,则柔得其主,阴寒自敛而阴从乎阳矣。”
后者是因感受外邪而致偏胜,或由阳邪导致阳胜,或由阴邪导致阴胜,均可表现为热为寒。如《丹溪心法》云:“谓头风、热、火之病,所以属于阳邪之所客,病即本于阳,苟不求其本而治之,则阳邪滋蔓而难制。湿、燥、寒之病,所以属于阴邪之所客,病既本于阴,苟不求其本而治之,则阴邪滋蔓而难图。”但是,六气的阴阳属性,可随人体脏气的盛衰而发生变异。如气盛者多从热化,气虚者多从寒化,阴虚者多从燥(热燥津伤)化等。也有因病情的演变而发生变异的。如寒从热化,湿从燥化,热燥津伤,风从热化等。此外,六气的阴阳属性也有因相互兼夹而发生变异的,如风邪之兼寒、兼热,兼燥、兼风等。六气各自不同的特性,虽然都可用阴阳来概括,但有常有变。如《温热经纬》说:“暑统风,火,阳也;寒统燥、湿,阴也。言其变化,则阳中惟风无定体,有寒风,有热风。阴中则燥、湿二气有寒有热。”总的来说,六淫之气有阴阳之分,所以致病有寒热之异。临床上辨证求因,如果能区别疾病的寒热,即可掌握疾病的性质,从而治疗上才有可能正确运用“以寒治热”、“以热治寒”的方法调整人体阴阳,所谓利用药物的偏性去纠正人体阴阳的偏性,这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关键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