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二)证候
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,脉泣则血虚,血虚则痛。
《素问•举痛论》
〔讲解〕
本文论述风寒背痛证。
“背俞之脉”,即足太阳经。“背俞”,指五脏俞,属足太阳经穴。膀胱经循肩背项,故寒气入侵膀胱经,经脉气血运行不畅,气血不通,则项肩背等处不得气血的濡养,而发生疼痛。
肺病者,喘咳逆气,肩背痛,汗出。
《素问•藏气法时论》
〔讲解〕
本文论述风热肩背痛证。
肺主气,司呼吸,肺主肃降。若感受风热邪气,肺气上逆,则为咳为喘息。肺居胸中,背为胸中之府,且肺经循上臂内侧而下,故肺有邪犯,肩背则痛。风性开泄,热能迫津外泄,肺主皮毛,故肺受风热,则见汗出。
邪在肾,……则病肩背痛。
《灵枢•五邪》
〔讲解〕
本文论述肾逆肩背痛证。
膀胱之经行肩背,肾与膀胱相表里,外邪犯肾,若脏病及腑,导致膀胱经气逆乱,则见肩背疼痛。如马莳注:“其肩背项痛,此皆膀胱经脉所行,以肾与膀胱为表里也。”
〔临证意义〕
肩背痛,是指肩臂,背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。
《内经》认为,引起肩背疼痛的原因,有外因内因之分,病位则涉及经脉和脏腑。如外感风寒,入侵机体,首先客于皮毛,肺主皮毛,而足太阳为诸阳主气,主一身之阳,为人体藩蓠,肺脉从肺系横出腋下,循上臂内侧而下,太阳经循肩膊挟脊抵腰中,故肺、膀胱经脉受邪,经脉之气不通,每致肩背疼痛。再如风热邪气,客于肺经,经脉气血逆乱,也致肩背疼痛。肺居胸中,背为胸中之府,故肺脏受邪,也见肩背疼痛。也有因脏腑内虚而致肩背疼痛者。如心肺居于胸中,而其俞皆在肩背,故心肺虚衰,脏气不荣,肩背失养则疼痛,弯曲。另有因脏气逆乱而致肩背痛者,如膀胱经行于肩背,肾与膀胱为表里,肾邪上逆,脏病及腑,经气逆乱,而致肩背疼痛。
肩背疼痛,有虚有实,故临床上首先应当注意区别其属虚属实,同时注意定性定位,将病因与病位结合起来,作为施治的准则。
如风寒客于足太阳经,而致肩背痛者,临床治疗可选用麻黄汤、葛根汤之类。若挟湿邪,则用羌活胜湿汤。张璐说:“肩背痛,脊强,腰似折,项似拔,此足太阳经气不行也,羌活胜湿汤(羌活、独活、防风、川芎、藁本、蔓荆子、甘草、生姜)。”《素问•举痛论》说:“寒气客于背俞之脉,则脉泣,脉泣则血虚,血虚则痛,其俞注于心,故相引而痛”。背俞之脉,属足太阳膀胱经。背部的五俞穴通于内脏,故心俞穴感受寒邪,就会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,以致脉凝血虚,故心与背相引而痛。即所谓“心痛彻背,背痛彻心”之症,治用乌头赤石脂丸(川椒、乌头、附子、干姜、赤石脂)。风寒犯肺,致肩背痛者,可用麻黄汤,荆防败毒散。
若是风热犯肺者,可用麻杏石甘汤等。张璐道:“风热乘其肺而肺气郁甚也,当泻风热,消风散(川芎、羌活、防风、荆芥穗、藿香、人参、茯苓、僵蚕、蝉蜕、甘草、陈皮、厚朴)去僵蚕、蝉蜕、加枳桔。”又如《寿世保元》谓:“肩背痛,汗出、小便数而少,风热乘肺,肺气郁甚也,当泻风热则愈,以迎气防风汤(防风、羌活、陈皮、人参、甘草、藁本、青皮、白豆蔻、黄柏、升麻、柴胡、黄芪)。
肾邪上逆,而肩背痛者,偏于阳虚的当温肾降逆,偏于阴虚的,则滋阴潜镇。《张氏医通》说:“有肾气不循故道,气逆挟脊而上,致肩背痛,沉香、肉桂、茯苓、牛膝、茴香、川椒、青盐。”如叶天士治孙某,其人“肾气攻背,项强,溺频且多,督脉不摄,腰重头痛,难以转侧,先与通阳,宗许学士法,川椒、桂枝、川附子、茯苓、生白术、生远志。”并认为“凡冲气攻痛,从背而上者,系督脉主病,治在少阴”。
若是脏气内虚者,当察其病在心还是病在肺。若是肺气虚者,当补肺,心阳虚者,当补心,或心肺同治。如《类证治裁》说:“肺气虚而肩背寒、补中益气汤加麦冬、五味”。或用八珍汤及桂枝甘草汤等加减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