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十五)清阳浊阴升降失常的病变

寒气生浊,热气生清(1)。清气在下,则生飧泄(2);浊气在上,则生䐜胀(3)。此阴阳反作,病之逆从也(4)。

​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

〔讲解〕

本文论述清阳浊阴升降失常所引起的病变,借以说明阴阳升降反常的病变规律。

(1)“寒热”指性能,“清浊”指物质。寒气主凝滞,故产生浊阴;热气主升散,故产生清阳。由于寒热的性能不同,故其化生的作用也不一样。

(2)“飧泄”,指完谷不化的泄泻。清阳之气主上升,上升则水谷精气归输于肺,由此布达全身,以营养人体。如果清阳之气下陷而不升,脾气运化无权,则水谷下趋肠道,发生完谷不化的腹泻。

(3)“䐜",胀起,这里指胸脘胀满。浊阴之气主下降,下降则水谷糟粕以次传下,转输六腑,并将废料排出体外。如果浊阴之气上逆而不降,胃气通降失司,则气机阻滞不利,故发生胸脘胀满等证。

(4)“反作”,即反常、失调的意思。“逆从”,偏义复词,即逆的意思,全句意为上述情况即是阴阳升降反常而发生疾病的一般情况。清阳当升不升,其病主要在脾;浊阴当降不降,其病主要在胃,但两者又可相互影响。

〔临证意义〕

脾胃位居中焦,分主升降,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。如果脾气不升,则清阳之气下陷,发为大便泄泻。故治疗因脾虚所致慢性腹泻,不仅需要健脾益气,温运脾阳,更应升阳举陷,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,《内经》所谓“清气在下,则生飧泄”,正是指此而言。如果胃气不降,则浊阴之气上逆,发为胸脘胀满。此证寒、热、虚,实均可引起,当分别予以治疗,其中寒热错杂,虚实相兼者,亦不少见。后世医家对脾胃的升降功能颇为重视,治疗脾胃病也各有千秋。东垣作《脾胃论》多用升阳一法,叶天士倡养胃阴之说,重以通降为用。故说:“脾宜升则健,胃宜降则和”,“太阴湿土,得阳始运;阳明燥土,得阴自安”。《临证指南医案》明确指出:“总之脾胃之病,虚实寒热,宜燥宜润,固当详辨,其于‘升降’二字,尤为紧要。盖脾气下陷固病,即使不病,而但不健运,已病矣;胃气上逆固病,即不上逆,但不通降,亦病矣。”至于脾为什么主升,胃为什么主降?唐大烈在《辨脾胃升降》中曾有较为精辟的论述,他说:“余尝考治脾胃莫详于东垣,求东垣治脾胃之法,莫精于升降。夫升降之法易知,而升降之理难明。其在经曰:脾胃为仓廪之官,五味出焉。盖脾主生化,其用在于健运,其属土,地气主上腾,然后能载物,故健行而不息,是脾之宜升也明矣。胃者,水谷之海,容受糟粕,其主纳,纳则贵下行,譬如水之性莫不就下,是胃之宜降也又明矣。故又曰:‘清气在下,则生飧泄;浊气在上,则生䐜胀。’夫清气者何?盖指脾气而言。不然,何以在下则飧泄也。其浊气者何?盖指胃气而言。不然,何以在上则生䐜胀也。是非可为脾升胃降之一确证乎?由此而推,如仲景所立青龙、越婢等方,即谓之升脾之清气也可;其所主三承气(调胃、大小承气汤)诸方,即谓之降胃之浊也无不可,触类引伸,理原一贯。”唐氏对本段经文的理解,颇可发人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