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六)宗气的生成和功用

谷始入于胃,其精微者,先出于胃之两焦,以溉五藏,别出两行营卫之道(1),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,积于胸中,命曰气海(2),出于肺,循喉咽,故呼则出,吸则入(3)。

​《灵枢•五味》

〔讲解〕

本文简要论述宗气的生成和功能。

(1)“两焦”,指上焦和中焦。任谷庵注:“两焦,上焦中焦也。上焦出胃上口,中焦亦并胃中,故曰胃之两焦。”水谷入胃后,所化生的水谷精微,出中焦,经上焦,灌注五脏,输布全身。而具体的循行分为两条道路,其清纯部分化为营气,行于脉中,浓浊部分化为卫气,行于脉外。

(2)“大气”,指宗气。“搏”,有结聚之意。“气海”,即膻中,位居胸中。张景岳注:'“气海,即上气海,一名膻中,居于膈上。”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,先出于中焦,升则行于上焦,在上焦和吸入的自然之气相结合而形成为宗气,宗气汇聚于胸部膻中,所以膻中又称为气海。

(3)宗气聚集于胸中、发挥维持肺的呼吸功能的作用,宗气自肺部沿咽喉而出,推动肺脏进行呼吸,呼则岀,吸则入,保证人体正常的呼吸运动。

故宗气积于胸中,出于喉咙,以贯心脉,而行呼吸焉。

​《灵枢•邪客》

〔讲解〕

本文进一步论述宗气的分布和其两大主要功能。

“胸中”,指膻中,即上气海。“脉”,《太素》卷十二《营卫气行》、《甲乙》卷十二第三作“肺”,于义也通可参。宗气在上积聚于胸中气海,贯注于心脉,行于呼吸之道:故宗气既行于脉内,又布于脉外。《灵枢•刺节真邪》说:“宗气留于海,其下者注于气街,其上者走于息道。”宗气在下汇集于丹田,经足阳明气街,下行于足,可见宗气既行于上,也运于下。说明宗气虽积于胸,而实能循行全身,正如张景岳注《灵枢•刺节真邪论》所说:宗气“其下者蓄于丹田,注足阳明之气街而下行于足;其上者积于胸中,出于息道而为呼吸。”

宗气贯通心脉、息道,有助肺行呼吸,心运营血的作用。所以,宗气不但因能行息道、贯肺脉,而与呼吸、声音的强弱有关,而且因宗气又能贯注血脉,与血液运行也有密切的联系。若宗气失常,正如《灵枢•刺节真邪论》所说“宗气不下,脉中之血,凝而留止”,可引起血脉凝滞的病变,而影响肢体的寒温、运动,以及心脏搏动。如《素问•平人气象论》所说,“胃之大络,名曰虚里,贯膈络肺,出于左乳下,其动应衣,脉宗气也。盛喘数绝者,其病在中……绝不至,曰死。乳之下,其动应衣,宗气泄也。”

〔临证意义〕

宗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合脾胃水谷之精气化生而后,并贯脉,赖心肺的作用转输全身。所以临床宗气不足,皆因脾胃后天失运,或心与肺久虚互累相及所致。宗气一虚,不能贯心脉以行营血,循咽喉以行呼吸,必然导致心肺阳气俱虚,而见呼吸无力,血脉不畅,营血郁滞之证。临床证见,精神不振,面色晦暗,面目浮虚、心悸气短、呼吸不畅、语言低沉、稍劳即心跳心慌、气短喘促;甚则唇面紫绀、爪甲青紫、吸短呼长、喘促难卧、喉中痰鸣、心慌无主、虚里动衣;危者,宗气外泄,心神失附、心慌烦躁、神识恍惚、呼吸浅短难续、冷汗淋漓、肤凉肢厥、脉微欲绝、二便难禁甚或失禁。

宗气不足之证,大多因心肺久虚所致,且宗气虚衰,又大多导致心肺阳气俱虚,所以临床治疗,大多从补心益肺、益气扶阳入手。如是宗气虚极而外泄欲脱者,治当益气扶阳,收敛宗气,可用参附汤加生龙骨、生牡蛎、五味子治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