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.《素问直解》

本书为清·高世栻(士宗)所著。高氏师事张志聪,曾参与集注《内经》,但他认为《集注》“意义艰深,其失也晦。”因此“不得已而更注之。”此书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,从经文本意出发,联系实际,以“注释直捷明白”为其特点。高注首先诠解篇名,然后在篇中分节,行文简捷,说理明畅,使人读之,便能一目了然,所以名曰《直解》。该书发明经义,不仅深入浅出,有利初学,并对王、马、张注互参考订,即如所渭“然字句文义,有重复而不作衍文者,有倒置而未经改正者,有以讹传讹而弗加详察者。余细为考校,确参订正,庶几上补圣经,下俾后学。”所以他对前人的注释抱着取长补短的态度,并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。例如认为:“脾、胃、大肠、小肠、三焦、膀胱者,仓廪之本,营之居也……通于土气。”(《素问·六节脏象论》)系“旧本混入下段,今改之”为“脾,仓廪之本,营之居也,其华在唇四白,其充在肌,其味甘、其色黄,此至阴之类,通于土气。胃、大肠、小肠、三焦、膀胱、名曰器,能化糟粕,转味而入出者也。”这种直接移易经文的作法虽不可取,但其见解却是正确的。

此外,其他注家也均有所长,如吴崑之《素问吴注》,对篇章大意阐发较详,注释经文也有其独到之处。姚止庵所著《素问经注节解》,也有一定创见,对王冰失误之处,多能提出较为中肯的看法。李中梓的《内经知要》,节选精到,注释简明,并有所发挥,颇受初学者的欢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