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人气与天气相通

天地之间,六合之内,其气九州九窍、五藏、十二节,皆通乎天气(1)。其生五,其气三(2),数犯此者,则邪气伤人,此寿命之本也(3)。 《素问•生气通天论》

讲解

本文论述人体内在脏腑、外在组织器官皆与自然界息息相通。

(1)“六合”,有二说,一指四方上下,一指四时,即春三月与秋三月为合,夏三月与冬三月为合。(见《淮南子•原道》高注)。“其气”,指人体阳气。“九州”,王冰注:“谓冀,兖、青、徐、扬、荆、豫、梁、雍也。外有九州而内应九窍,故云九州九窍也。”俞樾疑“九州”为衍文,与旧文例不符。“九窍”,即耳、目、口、鼻、前阴、后阴。“十二节”,指上下肢的腕、肘、肩、踝、膝、股左右关节。王冰谓指十二节气,但其意难与上文连属。本文说明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通。天与人之所以相应,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,就是因为“皆通乎天气”。由于人体的气与自然界的气息息相通,因此,天地阴阳运动变化,得以通过气而作用于人体,对人体的生命活动产生相应的影响。

(2)“其”,代词,这里指阴阳。“五”,指五行之气。“三”,指三阴三阳。张介宾注:“人生虽本乎阴阳,而禀分五行,其生五也,阴阳盛衰太少有之,其气三也。”五行之气源于阴阳,如春天的风木之气,夏天的火热之气,秋天的燥金之气,冬天的寒水之气,长夏的湿土之气,皆由四时温热凉寒的阴阳之气所化生。在一年中,由于阴阳之气分布的不相等,即有多有少,有盛有衰,因此有三阴三阳的划分,即《素问•天元纪大论》所说:“阴阳之气各有多少,故曰三阴三阳也。”

(3)“数犯”,即屡次违犯。天地的阴阳之气及其所产生的风、火、燥、湿、寒五气,三阴三阳之气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。因此,人体要与外在环境保持协调平衡,必须适应四时阴阳、五气的变化,否则人体的生理活动就会受到干扰,适应能力就会降低,甚至感受外邪而发病。所以《内经》把适应四时阴阳看作是一切生物维持生存的重要条件,明确指出:“从阴阳则生,逆之则死,从之则治,逆之则乱。”(《素问•四气调神论》)。认为能顺应四时阴阳变化,就能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,不会发生疾病。如果违反了它,就要引起疾病,甚至死亡。

临证意义

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通,是通过“气”的作用来实现的。气周流于全身,无所不在,内则温养脏腑,外则统摄营卫,入于经隧,则出入内外,以行血气,于是人体得以实现协调统一的活动。人气与天气相通相应,即是在此基础上实现的,如张景岳说:“故凡上下之升降,寒热之往来,晦明之变易,风水之留行,无不因气以为动静,而人之于气,亦由是也”。(《景岳全书》)由于人体具有适应一切自然变化的本能,人体生理、病理变化与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,所以九窍、五脏、十二节皆通乎天气。我国古代医家所创的子午流注针法,即是以自然界时间周期变化为条件,配合十二经气血流注次序,逐日按时定穴,这可以说是对《内经》“人气通天”理论的一个有力验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