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概论

岁金太过,燥气流行……甚则喘咳逆气。

​《素问•气交变大论》

[讲解]

本文论述燥邪所致的咳嗽喘息证。

“岁金太过”,指金运太过之年。“逆气”,即气往上冲。这里既用来形容咳嗽喘息症,也指出了咳与喘的病机。肺主气,司呼吸,主宣发肃降。在金运太过之年,气候偏燥。燥邪最易伤肺,致肺失清肃之令,肺气上逆,故见咳嗽、喘息等症。


岁火太过,炎暑流行,……少气咳喘。

​《素问•气交变大论》

[讲解]

本文论述火邪所致的咳嗽证。

“岁火太过,炎暑流行”,指火运太过之年,气候偏于炎热。“少气”,即气受邪气损伤而不足。在火运太过之年,气候炎热。阳热太盛则伤气,即《素问•阴阳应象大论》所谓“壮火食气”,气因火热太过而受到损伤,故不足。肺为娇脏,不耐寒热。火热太盛,损伤肺金,肺失肃降而上逆,故咳嗽气喘。


金郁之发,……民病咳逆,心胁满,引少腹。

​《素问•六元正纪大论》

[讲解]

本文论述燥邪犯肺所致的咳嗽证。

“金郁之发”,指金气被郁至极而发作。“心胁”,指胸胁。在金郁至极而发作的时候,气候偏燥。燥气伤金,肺气失调,失于宣降,上逆而为咳。肺金太过,能乘肝木,肝气不舒,故咳嗽,伴见胸胁胀满,牵引少腹。张景岳注:“咳逆……肺病而燥也。心胁满引少腹,……金气胜而伤肝也。”


秋伤于湿,上逆而咳。

​《素问•生气通天论》

[讲解]

本文论述湿邪伤肺所致的咳嗽。

秋为肺金主时,秋气通于肺。初秋之时,湿气尚盛,湿邪侵袭人体,故曰“秋伤于湿”。湿气内盛,阻滞肺金,肺失宣降,逆而为咳。如王冰说:“秋湿既胜,冬水复至,水来乘肺,故咳逆病生。湿气内攻于脏腑,则咳逆,”如果湿郁化热,上蒸于肺,肺气不降,上逆发为咳。马莳注:“盖秋时湿气方行,从而感之,则湿蒸而为热。热者,火也。火乘肺金,故咳嗽自不能已也。”张景岳也说:“湿土用事于长夏之末,故秋伤于湿也。秋气通于肺,湿郁成热,则上乘肺金,故气逆而为咳嗽。”


黄帝问曰:肺之令人咳,何也?岐伯对曰:五藏六府皆令人咳,非独肺也⑴。帝曰:愿问其状。岐伯曰:皮毛者,肺之合也。皮毛先受邪气,邪气以从其合也。其寒饮食入胃,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,肺寒则外内合邪,因而客之,则为肺咳(2)。

​《素问•咳论》

[讲解]

本文论述了咳嗽病机不专属于肺脏的道理。

(1)肺主气,司呼吸,其性肃降。如果肺气不降,上逆即可引起咳嗽。因此咳嗽出于肺。故《素问•宣明五气篇》说:“肺为咳。”指出了肺气失调、发生病变的特征是咳。但是,由于肺为华盖,受百脉朝会,各脏腑之气,皆通于肺。故若其他脏腑有病变,都可能影响于肺,而导致肺气不降,发生咳嗽。这说明引起咳嗽的原因很多,不止属于肺病。张志聪注:“肺主气,而位居尊高,受百脉之朝会,是咳虽肺症,而五脏六腑之邪皆能上归于肺而为咳”

(2)“邪气以从其合”,指风寒等邪气侵袭于皮毛,而后深入于肺。张景岳注:“邪气,风寒也。皮毛先受之,则入于肺,所以从其合。”“外内合邪”,“外”,指皮毛感受风寒邪气。“内”,指胃有寒饮食在内。外有风寒,内有寒饮,二者相合而伤肺,谓之外内合邪。由于风寒之邪,首先犯人于皮毛。肺主皮毛,故皮毛先受邪气,而后内传于肺。又因肺脉起于中焦,环循胃口,故寒冷饮食入胃,寒饮之邪循肺脉上行于肺,这样,外有风寒,内有寒饮,内外邪气相合,侵袭肺脏,导致肺失宣降,发生咳嗽。本证病机,在《灵枢•邪气脏腑病形》中早有论述,如“形寒寒邪则伤肺,以其两寒相感,中外皆伤,故气逆而上行“,从而引起咳嗽等症。


五藏各以其时受病,非其时,各传以与之。

​《素问•咳论》

[讲解]

本文进一步论述“五脏六腑皆令人咳,非独肺也”的道理,并且也讨论了咳嗽与四时五脏的关系。

“非其时”,指不是肺所主时的秋令。四时气候与五脏有通应关系,五脏各有所主之时令,如肝主春,心主夏,脾主长夏,肺主秋,肾主冬。五脏常因其所主的时令而受病,如春多肝病,夏多心病,长夏多脾病,秋多肺病,冬多肾病。五脏咳嗽,除肺在秋季感受外邪,自身受病,引起咳嗽外,其余四脏都是先在各脏所主的季节里感受外邪而病,然后再传入于肺脏引起咳嗽。因此,咳嗽不一定都因秋季肺病而发生,其它季节受邪为病,也可传之与肺,形成咳嗽。如肝主春,春季则肝先受邪,然后波及肺脏发为咳病。张志聪注:“五脏之邪,上归于肺,而亦为咳也。乘春则肝先受邪,乘夏则心先受邪,乘秋则肺先受邪,是五脏各以所主之时而受病。如非其秋时,则五脏之邪,各传与之肺而为咳也。”


此皆聚于胃,关于肺,使人多涕唾,而面浮肿气逆也。

​《素问•咳论》

[讲解]

本文论述咳嗽病因虽多,但与肺胃关系至为密切。

“聚”,会集,留积的意思。“关”,影响的意思。“涕唾”,指痰浊。丹波元坚说:“多涕唾,此亦恐今之稠痰。”“气逆”,指咳嗽。五脏六腑虽然皆令人咳,但与肺胃两脏关系最为密切。因为肺为皮毛之合,外邪侵袭,首先犯于皮毛而传入于肺。胃为水谷之海,五脏六腑之本。寒冷饮食入胃,寒饮之邪循经上犯于肺,都能引起咳嗽。如果五脏六腑有病,其病邪可以聚于胃,而上关于肺。如三焦者,决渎之官,水道出焉。三焦主司全身津液气化,为水液的通道,若邪闭三焦,气化不行,津液停滞,化为痰饮,聚于胃中;再如脾主运化,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,则津液停聚于胃,正如张景岳说:“中焦不治,水留中脘。”又如肾者,胃之关也。关门不利,也使水聚于胃。痰饮水湿停积于胃,上逆犯肺,发为咳嗽。肺胃气逆,液随气上溢,故咳嗽痰浊多。水气上泛,故面浮肿。“聚于胃,关于肺”,是强调咳嗽与肺胃有密切关系;也是后世“脾为生痰之源,肺为贮痰之器”的理论渊源。


五藏之久咳,乃移于六府。

​《素问•咳论》

[讲解]

本文论述六腑咳的受病途径。

“移”,蔓延传变的意思。如果五脏咳日久不愈,则会移传为六腑咳。这种移传途径主要是通过脏腑表里相合,经脉相联而进行的。如肝合胆,肝咳日久不愈,则胆受之,发为胆咳;脾合胃,脾咳日久不愈,则胃受之,发为胃咳。这种从脏移腑的传变方式与一般疾病的从脏传腑的情况不同,它不是疾病向愈的表现,而是疾病的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