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六)听声音

五藏者,中之守也(1)。中盛藏满,气胜伤恐者,声如从室中言,是中气之湿也(2);言而微,终日乃复言者,此夺气也(3);衣被不敛,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,此神明之乱也(4);仓廪不藏者,是门户不要也(5);水泉不止者,是膀胱不藏也(6)。得守者生,失守者死(7)。

​《素问•脉要精微论》

[讲解]

本文论述从声音、语言及二便的异常表现,推断脏腑病变的方法,强调了闻诊在四诊中的重要性。

(1)“中”,内也。“守”,藏也。此谓五脏藏精气而守于内也。五脏精气守于内,在心神的支配下,肺之宗气与肾间动气上出于舌而发为声音,其它脏腑亦可通过与肺肾的功能联系,间接参与发音,所以听声音可以测知体内各脏腑的变化。

(2)“中”,指腹中。“藏”,指脾脏。“中盛藏满”即脾脏湿邪壅盛,导致脘腹胀满之意。“气”,指水湿之气。“胜”,是偏胜。“恐”为肾志,此处恐代表肾。“气胜伤恐”是指土克水,脾脏湿盛,趋下伤肾,困遏肾阳而言。中土脾胃升降相因,为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。如湿邪㳽漫中焦,下则困遏肾阳,上则使肺气不利,所发声音好象在密闭的室内说话那样低沉而重浊不清。

(3)说话声音低微,断续不接,是中气亏竭、不能上充于肺,出于咽喉以发声音。一说“复言”是指反复说同一内容的话,即“郑声”。《伤寒论•辨阳明病脉证并治》说:“虚则郑声。”是精气夺,心神无主所致,可参。

(4)衣被散乱不知敛盖,言语错乱,不分亲疏,反以恶言中伤亲近的人,好言相待关系疏远的人。《素问•阴阳脉解》说:“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,不避亲疏。”可见本证是由阳热过盛,内扰心神所致,故称为“神明之乱”。

(5)“仓廪”,指脾胃。“不藏”指脾胃不能行使受纳、消化、吸收、运化之职。“门户”,是指幽门,阑门,肛门等水谷出入的要冲。“要”,约束也。“不要”指不能约束。中气不足,脾胃失运,则仓廪门户不能约束藏纳水谷精气,而发生泄利不收,中气失守之证。

(6)“水泉”,指小便。肾主封藏,职司气化。膀胱为州都之官,主藏津液。如肾气虚衰,膀胱不约,就会发生小便失禁,遗尿,或余沥不尽等膀胱不藏之证。

(7)五脏精气充盈内守,则不病,或病亦易愈,故为生。五脏精气不能内守,则脏气衰竭,易发生他病,每预后不良,故为死。


夫盐之味咸者,其气令器津泄;弦绝者其音嘶败;木敷者,其叶发(1);病深者,其声哕(2)。人有此三者,是谓坏府,毒药无治,短针无取(3)。

​《素问•宝命全形论》

[讲解]

本文论述听呃逆声,结合病之新久危重,判断预后的方法。

(1)《太素》“敷”,作陈。新校正引《太素》,“发”作落。盐贮存在器皿中,如器皿漏泄不固,水会渗出于外。琴弦凋断的时候,发出的声音会变得嘶哑。树木蠹坏,树叶就会萎谢将落。

(2)“哕”,呃逆也。是胃气上逆,从咽部冲出所发的声音。久病重病而闻呃逆不止,是胃气衰败,上逆不降的征兆。

(3)久病,呃逆不止,就类似于以上三者情况,是脏器已经损坏的表现。杨上善注:“盐之在于器中,津泄于外,见津而知盐之有咸也;声嘶知琴瑟之弦将绝;叶落者知陈木之已蠹;举此三物衰坏之征,以比声哕,识病深之候也。”胃为水谷之海,五脏精气来源于胃,胃为五脏之本。故久病呃逆不止,胃气衰败五脏六腑也将随之败坏,药物和针刺治疗都将无效。

[临证意义]

气是发出声音的动力,气上出于喉,气动则有声,声音的异常与气的盛衰有关,而气的盛衰又与脏腑功能的正常与否有密切的联系,所以通过诊察声音的异常变化,不但可以判别正气的盛衰,而且还能借以测知内在脏腑的病变。

临证见声音低微,断续不接的多属虚证,声音高亢,重浊,狂言乱语的多属实证。后世《伤寒论》所谓“实则谵语,虚则郑声”,就是对《内经》以声音分虚实理论的概括,故临证听声音要在诊察虚实。如痰涎壅盛,阻滞肺络者,咳声不扬,属金实无声。久病亏耗,劳伤过度,肺气亏虚或阴虚肺燥,声音嘶哑,属金破不鸣。声音出于肺,而根于肾,声发而无音,是金水不生,肺肾将绝。但也有痰浊闭阻肺窍所致的,一虚一实,临床应当仔细分辨。又如实喘,胸满声粗,气长有余,出气不爽,大多是水邪射肺,痰饮壅盛所致。虚喘,呼长吸短,呼吸急促,不足以息,多因肾不纳气,孤阳上越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