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二)证候

膀胱足太阳之脉,……是动则病……脊痛,腰似折。

​《灵枢•经脉》

〔讲解〕

本文论述太阳腰痛证。

“是动则病”,即经脉因受外邪侵犯而所发生的病证,张志聪注:“夫是动者,病因于外”。膀胱足太阳经脉,挟脊抵腰中。故外感风寒湿等邪气,壅滞闭阻经络,经络气血运行凝滞不通,则发生腰脊疼痛如折之状。


阳明令人腰痛,不可以顾,顾如有见者,善悲。

​《素问•刺腰痛篇》

〔讲解〕

本文论述阳明腰痛证。

“顾”,回头看。“有见者”,指出现幻觉。吴崑注:“如有见者,仲景所谓如见鬼状是也”。“顾如有见者”,指回头顾盼时有时会出现幻觉。足阳明之筋,上循胁属脊。足阳明胃经,属带脉络督脉,故阳明为病,不论寒热虚实,或因邪闭经脉,或因阳明气血亏虚而不能濡养,皆可影响及腰,而发生腰痛。由于足阳明经循喉咙,入缺盆,行身前,若阳明虚则气血不荣,或邪气闭阻阳明经脉,都能导致经脉拘急,故头不可以左右回顾,转动不利。胃为水谷气血之海,谷盛则气血俱盛,谷虚则气血俱虚。阳明为病,不论虚实,其气血生化功能都会受到影响,导致气血虚。血者,神气也。血者,魂之居也。血虚则神魂不居,故时有幻觉,如见鬼怪之状,气虚故喜悲。张志聪注:“夫血脉荣卫,阳明之所生也,血脉和则精神乃居,故神者,水谷之精气也。阳明脉病,则神气乃虚,精神虚乱,卒然见非常物。神不足则悲。”


少阳令人腰痛,如以针刺其皮中,循循然不可以俛仰,不可以顾。

​《素问•刺腰痛篇》

〔讲解〕

本文论述少阳腰痛证。

“循循然”,张景岳注:“迟滞貌,谓其举动不利”。足少阳主骨,主枢,故少阳因邪气侵袭而为病,致少阳经气不通而见腰痛。少阳属风木,主春升生发之气,其性向上向外,故胆经经气不通,痛如针刺,其性向外,所以痛在皮中。少阳主枢,故少阳经气不通,见枢机不利,腰脊转侧活动障碍,不能俯仰屈伸。足少阳经脉,起于目锐眦,上抵头角,下耳后,循颈行手阳明之前,至肩上。其支者,别锐眦,下大迎,合于手少阳,抵眼眶下方,下走颊车,下行颈部,缺盆,故少阳病,经脉不利,见头项转动不灵便,不能左右顾盼等症。


邪客于足太阴之络,令人腰痛,引少腹控䏚,不可以仰息。

​《素问•缪刺论》

〔讲解〕

本文论述太阴腰痛证。

“控”,引也,牵引的意思。“䏚”,指肋骨下之空软处。足太阴之筋,上循阴股,结于髀,聚于阴器,上腹结于脐,循腹里结于肋,散于胸中,其内者著于脊。如寒湿之邪侵袭于足太阴络脉经筋,阻滞气血的运行,筋脉拘急,故见腰痛,疼痛牵引少腹及胁下。若筋脉拘急,影响到胸胁的升举,可以见到不能挺胸直腹直腰的呼吸。吴崑注:“足太阴,湿土也。湿病者先注于腰,故腰痛。太阴之筋聚于阴器,循腹里,结于胁,故引少腹控䏚,䏚,季胁下也。不可以仰息者,络病而拘急也。”


散脉令人腰痛而热,热甚生烦;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,甚则遗溲。

​《素问•刺腰痛篇》

〔讲解〕

本文论述足太阴之别络受病而致的腰痛证。

“散脉”,指足太阴之别络。王冰注:“足太阴之别也,散行而上,故以名焉”。“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”,即腰脊重着,转侧活动不利的意思。“遗溲”,即遗尿。足太阴之别,“循股入腹,结于腰髁下骨空中”(《类经》),故太阴之别络受邪而经气不通则腰痛,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,而转侧活动不利。邪闭经气,久郁化热,热扰神明故烦。足太阴别络受邪,病久不愈,损伤位于腰中的肾脏,致膀胱气化失常,故见遗尿等症,这是病情严重,病势发展的表现。故谓“甚则遗溲。”


足少阴令人腰痛,痛引脊内廉。

​《素问•刺腰痛篇》

〔讲解〕

本文论述少阴腰痛证。

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,腰为肾之府。故足少阴为病,实者,可因外邪入肾,或瘀血砂石在肾;虚者,可因肾之精气亏虚。而使肾脉腰府失养,而导致腰痛,甚至痛时牵引脊骨两侧。


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,志伤则喜忘其前言,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。

​《灵枢•本神》

〔讲解〕

本文论述大怒伤肾而致的腰痛证。

“盛怒”,即大怒。“志”,这里通作“志”,记忆的意思。怒为肝之志,肝肾为子母之脏,肝木为肾水之子,今见大怒不止而伤志,则是子气并于母。正如张志聪谓:“盖母乘子者顺,子乘母者逆也”,故大怒伤肾志则为病。肾藏精,精舍志,故大怒不止,损伤肾精,肾志也伤,出现记忆减退,而经常忘记自己以前说过的话。腰为肾之府,肾精受损,精髓不充,则腰脊失养而不能俯仰屈伸。


厥阴之脉令人腰痛,腰中如张弓弩弦。

​《素问•刺腰痛篇》

〔讲解〕

本文论述厥阴腰痛证。

足厥阴与足少阴子母相关,肝肾相通,并且肝经之支别,与太阴少阳结于腰髁,下侠脊第三、第四骨空中,故足厥阴为病,也致腰痛。此类腰痛有其特征,即腰中如张弓弩弦,形容腰痛强直之甚。肝主筋,厥阴为病,失于柔顺,筋脉拘急,故腰中如张弓弩弦,此肝经为病的特点。张景岳说:“肝主筋,肝病则筋急,故令腰中如张弓弩弦”。


肝足厥阴之脉,……是动则病腰痛,不可以俛仰。

​《灵枢•经脉》

〔讲解〕

本文论述厥阴腰痛证。

肝经自阴股环阴器,抵少腹,其支别者,与太阴少阳结于腰髁下侠第三、四骨空中,其穴即中髎下髎。肝受外邪,经脉不利,可见腰痛、活动不利。


昌阳之脉,令人腰痛,痛引膺,目䀮䀮然,甚则反折,舌卷不能言。

​《素问•刺腰痛篇》

〔讲解〕

本文论述蹻脉腰痛证。

“昌阳之脉”,指阴蹻脉。“目䀮䀮然”,“䀮䀮”,不明貌。即视物昏糊不明。“反折”,指腰脊反折。《灵枢•脉度》说:“蹻脉者,少阴之别,起于然骨之后,上内踝之上,直上循阴股入阴,上循胸里入缺盆,上出人迎之前,入頄属目眦,合于太阳、阳蹻而上行”。蹻脉为病,气不上濡于目,故视物昏花不明。蹻脉,起于足少阴,故其为病,势必影响于足少阴,腰为肾之府,肾病故见腰痛。蹻脉上循胸里,故腰痛牵引胸膺部。少阴循腰背,上挟舌本,故蹻脉影响少阴,见腰背反折,舌卷缩而不能言语。


飞阳之脉,令人腰痛,痛上怫怫然,甚则悲以恐。

​《素问•刺腰痛篇》

〔讲解〕

本文论述阴维脉为病而致的腰痛证。

“飞杨之脉”,指阴维脉。王冰注,“飞扬之脉,是阴维之脉也”。“怫怫(bì弼)”,同拂拂,含有充盛、隆起、饱满的意思。故“痛上怫怫然”,意思指腰痛之状兼有胀满的感觉。正如张景岳注:“痛上怫怫然,言痛状如嗔愤也”。其中嗔(tián田),有内气充盈的意思,愤,充满之意。阴维脉功能维系诸阴,阴维为病,必影响诸阴之脉。影响及足少阴,少阴经脉之气阻痹,则因腰为肾府,必导致腰痛兼见胀满。足少阴之脉,其支别者从肺出络心,注胸中,故阴维脉为病,影响少阴,故而甚则悲且恐,以恐生于肾,悲生于心。


〔临证意义〕

腰痛是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。

《内经》很重视腰痛证,不仅在众多的篇章中论述了腰痛的病因、病机、与内脏的关系和一些治疗方法,而且还立有《素问•刺腰痛篇》,专章讨论足三阴、足三阳、奇经八脉病变所致腰痛的不同兼症及循经取穴的针刺方法。

关于腰痛的病因病机,《内经》认为:或因气候寒冷潮湿,因而感受风寒湿邪气,风寒湿侵袭腰部,阻滞经脉气血的运行,从而引起腰痛。或因房劳太过,或久病体虚,年老之人,肾精亏虚,腰为肾之府,肾精不足,腰脊失养,故而腰痛。可见《内经》所论腰痛证的病因,不外乎内外二因,外因主要是风寒湿热之邪为患,内因则责之肾虚。但内外二因又互相影响,肾虚为本,是本病发生的关键,寒湿通过肾虚而为害。

对腰痛辨证,首宜分辨寒热虚实。《内经》不仅认为腰为肾之府,肾精亏虚,精髓不充,可发生虚证腰痛,同时还提出“刺诸痛者,其脉皆实”的论点,强调腰痛还可因邪气壅盛,气血不通而致,因此,腰痛之证,有虚有实,首宜分清。而在属虚属实之中,又应分辨风寒、风湿、寒湿、湿热、虚热、虚寒等证,方能根据证候的不同而分别处理。

对腰痛的治疗,《内经》提出,首先要审因论治。审察引起腰痛的原因,从而辨证施治。譬如《内经》认为,气候寒冷潮湿,则人体易于感受寒湿,寒湿伤肾,可致腰痛,特点为腰痛冷重。治疗则应散寒除湿,以去病因。这对后世临床颇具影响。如《金匮要略》创甘姜苓术汤,温中散寒,健脾除湿以治肾着之证,即与本法相同。(肾着,病因寒湿痹着于腰部所致。其证表现为腰部冷痛沉重。治法上只需清除在经之寒湿,肾着即可愈。)此外,在《素问•刺热篇》中有:“脾热病者,……热争则腰痛,不可用俯俛”,“肾热病者,先腰痛”,之论,提出腰痛有属热者,治疗以清热为主。再如《素问•刺腰痛篇》:“腰痛……得之举重伤腰,冲络绝,恶血归之。”指出用力举重伤及腰部,经脉阻绝,瘀血留滞于里,而为腰痛,治疗则以理气活血为主。如《医学入门》说:“闪挫跌仆坠堕,以致血瘀腰痛,日轻夜重,宜行血顺气”。《张氏医通》说:“闪挫痛者,跌仆损伤,肝脉搏坚而长,两尺实,然不可俛仰,复元通气散(茴香、穿山甲、延胡、白牵牛、陈皮、木香、甘草),不效,必有恶血,复元活血汤(穿山甲、柴胡、当归、大黄、桃仁、红花、甘草)。”又如《灵枢•本神》指出:“肾盛怒不止则伤志,志伤则……腰脊不可俛仰屈伸”。意为盛怒不止,郁怒伤肝,肝木伤肾,腰为肾之府,故腰脊转侧活动不利,或腰痛连胁,说明《内经》早已认识到内伤七情也能导致腰痛。治疗上则当以疏肝理气,缓急止痛为主。由于腰为肾之府,肾虚是本病发生的关键,各种外因通过这一内因而起作用。所以后世医家如王肯堂说:腰痛“有风、有湿、有寒、有热、有挫闪、有瘀血、有滞气、有痰饮,皆标也,肾虚,其本也。”因此,在治疗上,除应针对具体的寒、热、风、湿、瘀等病因外,还应当考虑肾虚这一病本,适当选用强腰补肾之品。

其次,《内经》又提出分经论治的原则。腰为肾之府,虽然腰痛部位与肾有关,但引起腰痛的病因却不止于肾。所以《内经》根据经络循行,指出太阳、阳明、少阳、太阴、厥阴、少阴、蹻脉、维脉等经脉病变,都能引起腰痛,故在临床上不能局限于把腰痛仅仅定位在肾。

对腰痛的分经论治,首先可依据经脉循行的部位,作出诊断,而后取其经治之。如《素问•刺腰痛篇》说:“是太阳脉令人腰痛,引项脊尻背如重状”。又“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,目䀮䀮欲僵仆,刺足太阳。”由于足太阳膀胱之脉,起于目内眦,上额交巅,其直者,从巅入络脑,还出别下项,循肩膊内,挟脊抵腰中,其支者,从腰中下挟脊贯臀。故足太阳受邪则经输不利,出现腰痛,兼见痛引颈项脊背臀部,而腰脊转侧活动不利,强急不舒,目弦,欲倒仆等症。根据足太阳脉的循行路线,对照腰痛的兼症,可以作出病在足太阳脉的诊断,从而治取足太阳之脉。

其次,《内经》在论述腰痛分经时,列有不同兼症,这也可作为临床上腰痛分经辨证的参考依据。譬如,阳明腰痛,可伴有幻觉,如见鬼怪状。如张子和治一女僮,面赤如火,病胯腰大痛,里急后重,痛则见鬼神。诊为阳明为病所致的腰痛。使服舟车丸,通经散,泻至数盆,病犹未瘥。复合调胃承气汤二两,加牵牛头末一两,同煎服之,大下数十行,约一二缶方就舍其杖策。又如“散脉令人腰痛而热,”是说足太阴之别腰痛,伴见发热症。张石顽治沈云步媳,常有腰痛带下之疾,或时劳动,日晡便有微热,诊其两尺皆弦,而右寸关虚濡少力,此手足太阴气衰,敷化之令不及也。合用异功散加当归、丹皮调补胃中营气,兼杜仲以壮关节,泽泻以利州都,则腰痛带下受其益矣。又如足太阳腰痛,见腰痛转侧屈伸不便,“髀不可以曲,腘如结”等下肢屈伸不利之症。故张子和治卫德新,冬月饮寒冒冷,病腰常直不能屈伸,两足沉重,难于行步。众医皆云肾虚,用苁蓉、巴戟、附子、鹿茸,但大便反秘,潮热上冲,张子和说:“足太阳经血多,病则腰如折,腘如结,腨如裂,太阳所致,为屈伸不利”,认为是“太阳为寒所遏,血堕下滞腰间”所致,“必有积血,非肾虚也”,治疗应当以散寒逐瘀为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