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皮
〔原文〕辛能散,苦能燥能泻,温能补能和。同补药则补,泻药则泻,升药则升,降药则降。为脾肺气分之药。脾为气母,肺为气龠。凡补药涩药,必佐陈皮以利气。调中快膈,导滞消痰,大法治痰,以健脾顺气为主。张洁古曰:陈皮、枳壳利其气,而痰自下。利水破癥,宣通五脏,统治百病,皆取其理气燥湿之功。 人身以气为主,气顺湿除,则百病散。《金匮》曰:能解鱼毒食毒。多服久服,损人元气。入补养药则留白,入下气消痰药则去白。 《圣济》曰:不去白,反生痰。
去白名橘红,兼能除寒发表。皮能发散皮肤。核治疝痛,叶散乳痈。 皆能入厥阴,行肝气,消肿散毒。腰肾冷痛,橘核炒酒服良。《十剂》曰:宣可去壅,生姜橘皮之属是也。《泊宅篇》曰,莫强中,食已辄胸满不下,百治不效。偶家人合橘皮汤,尝之似有味,连日饮之。一日坐厅事,觉胸中有物坠下,目瞪汗濡,大惊扶归,腹疼痛下数块如铁弹,臭不可闻,自此胸次廓然。盖脾之冷积也,半年服药不知,功乃在橘皮。方用橘红一斤,甘草、盐各四两,煮干点服,名二贤散,蒸饼名润下丸,治痰特有验。世医惟知半夏、南星、枳壳、茯苓之属,何足语此哉!朱丹溪曰:治痰,利药过多则脾虚,痰易生而反多。又曰:胃气亦赖痰以养,不可攻尽,攻尽则虚而愈剧。广中陈久者良,故名陈皮。陈则烈气消,无燥散之患。半夏亦然,故同用名二陈汤。治痰咳童便浸晒,治痰积姜汁炒,治下焦盐水炒。去核皮炒用。橘络入络化痰理气止嗽,为嗽血虚劳要药。
化州橘红,辛微温。理气化痰,功力十倍。出化州。
【讲解】陈皮为理气调中、燥湿化痰之要药。为芸香科常绿小乔木植物橘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成熟果实之果皮。药用橘皮的原植物品种甚多,大多以广东新会所产的柑橘皮最佳,奉为道地药材,故有广陈皮、新会皮之名。新鲜者味较辛辣,气燥而烈,一般认为入药以放置陈久、辛辣之味缓和者为佳,故又称陈皮。生用或麸炒用。
本品味辛苦,性温,气芳香。入脾、肺经。辛则散而行气滞;苦温则燥湿祛寒。滞气行则脾胃自健,寒湿去则痰涎自消,故为理气健脾、燥湿化痰之要药。凡寒湿内阻,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、恶心、呕吐、嗳气等症;或湿浊中阻所致的胸闷腹胀、纳呆倦怠、大便溏薄、舌苔厚腻,以及痰湿壅滞,肺失宣降而咳嗽痰多气逆等证,均可应用。
《备要》言"去白名橘红”,是指前述多种橘类植物果皮外层的红色部分,入药称橘红。其性味近似橘皮,然较橘皮香燥,下气消痰之力较强,善于燥湿祛痰,又能散寒发表,常用于肺寒咳嗽痰多等证。《备要》又云“入补养药则留白”,“白”指橘皮内层的白色部分,因性较和缓,故于和胃、化湿、补脾胃方中常用,无燥散之弊。橘核,为上述各种橘的种子。味苦性温,入肝经。功能理气散结止痛,多用于小肠疝气及睾丸肿痛等证。
橘叶,为橘树之叶。味辛苦,性平,入肝经。功能疏肝行气、消肿散结,用于胁肋作痛、乳痈、乳房结块及癥瘕等证。
此外,橘络为橘的中层果皮与内层果皮之间的维管束群(俗称筋膜)。性味甘苦平,入肝、肺经。功能通络化痰、顺气活血,适用于痰滞经络,咳嗽、胸胁作痛等证。
【临证应用】陈皮为临床常用的行气之品,多与它药配伍应用,故《备要》言“同补药则补,泻药则泻,升药则升,降药则降。”如用于脾胃气滞,脘腹胀痛,消化不良等证,配白术、木香等以行气;胃失和降之恶心呕吐可配生姜等同用,如橘皮汤,可资和胃降逆;若痰湿阻滞,肺失宣降,气逆咳喘者,又可配半夏、茯苓等降气化痰,如二陈汤;若肝气乘脾,腹痛泄泻,可配白术、防风、白芍等伍用,如痛泻要方;若脾胃气虚而气滞腹胀者,配 党参、白术等,如异功散,以健脾行气。此外,在补益方中常配伍陈皮,也是取其行气健脾,以免补益药滋腻碍脾。
化州橘红为芸香科植物柚或其变种化州柚的外层果皮。处方名化橘红。性味、功效与橘皮相同,而燥散性大,对外感风寒咳嗽,痰多粘稠者更适用,故《备要》言其功力十倍。用量3~6克。
【用量用法】 3—10克,煎服。惟性偏温燥,故实热津亏之证不宜使用。橘红,3—10克;橘核,6—15克;橘叶,6—15克;橘络,3—5克,煎服。
本品多生用。《备要》指出,治痰咳童便浸晒,治痰积姜汁炒,治下焦盐水炒,去核皮炒用,无非取不同辅料的性能,以增强药物某方面的作用,现少遵此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