益 母 草
【原文】 辛微苦寒,入手足厥阴。心包、肝。消水行血,去瘀生新,调经解毒。淤血去则经调。 治血风血运,血痛血淋,胎痛难产,崩中带下,带脉横于腰间,病生于此,故名为带。赤属血,白属气。气虚者,补中益气而兼升降;血虚者,养血滋阴而兼调气。为经产良药。消疔肿乳痈,亦取其散瘀解毒。通大小便。然辛散之药,瞳子大者忌服。
益母子,主治略同。调经益精,明目。血滞病目者则宜之。活血,顺气逐风。气行则血行,血活则风散。行中有补,治心烦头痛,血虚血热之候。胎产带崩,令人有子。有补阴之功。李时珍曰:益母根、茎、花、叶、实,皆可同用。若治疮肿胎产 ,消水行血,则宜并用;若治血分风热,明目调经,用子为良。盖根、茎、花、叶专于行,子则行中有补也。《产宝》 济阴返魂丹,小暑端午,或六月六日,采益母茎叶花实,为末蜜丸,治胎产百病。近效方,捣汁熬膏亦良。忌铁。子微炒用。
【讲解】 益母草善能活血通经,为妇科经产要药。为唇形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益母草的全草。《本经》又名茺蔚。生用或熬膏用。
本品辛苦微寒,入心包、肝血分。辛开苦泄,寒凉清热,故能活血调经、利尿消肿,主治妇女血脉瘀滞之月经不调,经闭,产后瘀滞腹痛等。《备要》言治血风、血晕、血痛、血淋,诸证皆由血脉瘀带,益母草功可活血,则上证可治。至于治崩中、带下,也是取其祛瘀生新之效。所谓祛瘀生新,乃指瘀血祛、新血得生,并血得以归经之义。本只并无止血、解毒作用。
此外, 借其活血祛瘀的作用,能治疮痈。
茺蔚子,即益母草种子,活血调经之功与益母草相似,又善清肝明目,多用于肝热头痛、目赤肿痛, 或目生翳膜等证。至于《备要》中所云能顺气逐风,行中有补等语,皆非其主要功用。
【临证应用】 益母草善能活血调经,为妇科经产要药,故有益母之名。主治妇人血瘀经闭腹痛、月经不调等证,多与当归、赤芍等伍用,如益母丸,也可单味熬成益母草膏应用。然必是有血热、血滞及胎产艰涩者才为其所宜,若血气素虚,滑泄不固者, 不可用之,慎勿固执益母之名。
本品兼治水肿、小便不利。近代用其与利尿药配伍治急、慢性肾炎,效果明显。可单味煎服,也可与白茅根等合用,以增强利尿消肿之效。此外,近代研究认为益母草还有降压作用,可用于高血压病。
益母草子在妇人诸疾少用,主要用其治目疾。如肝热头痛、目赤肿痛,可与青葙子、决明子等同用;目昏或目生翳膜者,可配枸杞子、生地等滋补肝肾之品伍用。
【用量用法】 益母草用10-30克,单用时剂量可至30-60克,煎服。茺蔚子一般用5-15克,然本品辛散通达,凡瞳孔散大、血虚无瘀者慎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