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.14叶天士治中风案
某妪 今年风木司天,春夏阳升之候,兼因平昔怒劳忧思,以致五志气火交并于上,肝胆内风鼓动盘旋。上盛则下虚,故足膝无力。肝木内风壮火,乘袭胃土,胃主肌肉,脉络应肢,绕出环口,故唇舌麻木,肢节如痿,固①为中厥之萌②。观河间“内火召风”③之论,都以苦降辛泄,少佐微酸,最合经旨。折其上腾之威,使清空诸窍,毋使浊痰壮水④蒙蔽,乃暂药权衡也。至于颐养工夫,寒暄保摄,尤当加意于药饵之先。
上午服:金石斛三钱 化橘红五分 白蒺藜二钱 真北秦皮一钱 草决明二钱 冬桑叶一钱 嫩钩藤一钱 生白芍一钱
又 前议苦辛酸降一法,肝风胃阳已折其上引之威,故诸证亦觉小愈,虽曰治标,正合岁气节候而设。思夏至一阴来复,高年本病,预宜持护。自来中厥,最防于暴寒骤加,致身中阴阳两不接续耳。议得摄纳肝肾真气,补益下虚本病。
九制熟地(先用水煮半日徐,加醇酒、砂仁再煮一日,晒干再蒸,如法九次,干者炒存性)八两 肉苁蓉(用大而黑色者,去甲切片,盛竹篮内,放长流水中浸七日,晒干以极淡为度)四两 生虎膝骨(另捣碎研)二两 淮牛膝(盐水蒸)三两 制首乌四两(烘) 川萆薢(盐水炒)二两 川石斛八两(熬膏) 赤白茯苓四两 柏子霜二两
上药照方制末,另用小黑穞豆皮八两,煎浓汁法丸,每早白、滚水服三钱。
议晚上用健中运痰,兼制亢阳火动风生,从《外台》茯苓饮意:
人参二两 熟半夏二两 茯苓四两(生) 广皮肉二两 川连(姜汁炒)一两 枳实(麸炒)二两 明天麻二两(煨) 钩藤三两 白蒺藜(鸡子黄拌煮洗净,炒去刺)三两 地栗粉二两
上末用竹沥一杯、姜汁十匙法丸,食远开水服三钱。
(《临证指南医案》卷一)
〔注释〕
①固:原本。
②中厥之萌:中风昏厥之前兆。
③内火召风:金代医家刘河间所倡首的中风病机学说。他认为中风系五志过极,化火生风所致。
④壮水:痰饮至盛谓之。
〔评按〕本例为中风前兆之证。初诊证见足膝无力,唇舌麻木,肢节如痿,治宗河间“内火召风”之说,用苦辛酸降法先治其标。复诊时肝胃阳风之势已折,故治病求本,滋阴熄风,涵养肝肾,方用熟地、肉苁蓉、牛膝、首乌等;同时健中运痰,兼制亢阳,方用人参、半夏、茯苓、天麻、钩藤、白蒺藜等。此乃叶天士标本分治,治标以挫病势,治本以求根本的具体案例。
本案中体现了叶氏的“阳化内风”学说。其学说是在刘河间“五志过极,皆能化火”和缪仲淳“内虚暗风”之说的启发下创立的。肝为风木之脏,相火内寄,体阴用阳,主动主升,正常情况下,肝得肾水以涵,得心血以濡,得肺气以承,得脾胃水谷之气以培补,从而使刚劲之体得以柔和而保持健康状态,病理情况下,或因精血衰耗,或因气血衰惫,或因中土虚亏,或因烦劳火起,均可使肝失濡养,阴虚阳亢,内风动越,而成上实下虚之中风。治法主以“甘味熄风”。
本案强调,生活起居时中风的发生、转归有着重要意义,如案语所说:“颐养工夫,寒暄保摄,尤当加意于药饵之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