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.66 雷丰治中湿案
丁丑①孟秋,炎蒸如夏,乍雨如霉,患急病者甚众。有城北王某,刈稻归来,正欲晚餐,倏然②昏倒,不知人事,痰响喉间。吾衢土俗,以为龌龊③,即倩人④揪刮,神识略见清明。邀丰诊之,脉来沉细,舌苔白滑。丰曰:此中湿⑤也。傍有一医曰:沉细之脉,白滑之苔,当是中寒,分明四逆、大顺⑥之证。丰曰:欲用桂、附,则予谢不敏矣。彼医不言而退,其妻泣涕求治。丰闻呼吸之声,将有痰起,风云之变,恐在顷刻。即用藿香、神曲、川朴、杏仁、制夏、陈皮、菖蒲、远志、竹沥、姜汁,合为一剂。服之未有进退,令加苏合香丸,痰响渐平,人事稍醒。守旧略为增损,连尝数剂而瘥。
(《时病论》卷六)
〔注释〕
①丁丑:清光绪三年(1877年)。
②倏(shū舒)然:突然。倏;极快地。
③龌(wò)龊(chuò):不干净。此指中邪。
④倩(qiàn)人:请人。
⑤中湿:与中风相似,亦可因痰涎壅塞而突然昏倒,神识昏迷,惟无口眼㖞斜之证。其病因如雷氏所说:“必因脾胃素亏之体,宿有痰饮内留,偶被湿气所侵,与痰相搏而上冲”所致。
⑥大顺:即大顺散,方出《和剂局方》。由甘草、干姜、杏仁、肉桂组成。用于暑月中寒,阴气较盛者。
〔评按〕寒、湿之患,俱可见舌苔白滑和沉细之脉,仅据此证,若断为中寒亦为不差,然患者未有呕吐、泄泻、腹痛、肢冷等证,再结合当时、当地初秋湿盛之气,则为中湿无疑,故用芳香化湿、宣窍化痰之药取效。由此可见,辨证当参时令气候。